脱贫攻坚记者手记丨孟夏冰:三个村和三条河

  • 2020-09-03
  • John Dowson

央视财经(记者 李泽平 刘怡乐)近日,央视财经大型融媒体行动《走村直播看脱贫》大篷车开进了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骆驼湾村。过去,骆驼湾村土地资源贫瘠、交通闭塞、生产方式落后,成为阜平县秦海睿

脱贫攻坚记者手记丨孟夏冰:三个村和三条河秦海睿

央视财经(记者孟夏冰)过去的一年,我拍了许多扶贫主题的节目,足迹遍布河北、青海、贵州、陕西等等。大部分时间,我是一个观察者,站在一边仿佛看到了事情的全貌。而今年的7月和8月,当我跟随总台财经节目中心大型融媒体行动“走村直播看脱贫”的大篷车去到河南的时候,15天的走访、观察和体验让我发现,如果有时间沉淀下来,从当地的一杯水、一粒米和一草一木中,可以感受到更鲜活、更有温度的故事。

在15天的时间里,我去到了三个地方,分别是河南省濮阳市范县前房村、驻马店市平舆县西洋潭村和南阳市淅川县前营村,一路从黄河到淮河再到长江,每个地方的故事都与水有关。

第一条河:黄河与前房村

在前房村房爱银师傅的鱼塘,我第一次知道了“黄河滩区”这个名词。黄河两道堤坝——护河工程和黄河大堤,两道堤中间就是黄河滩区。站在滩区的土地上,抬头能看到奔腾的黄河水。而范县有9万多老百姓,就这样头顶悬着黄河生活了一辈子。房爱银经历过严重的黄河漫堤,8米高的房屋底座眼看着被水冲垮,此后他最害怕的就是村子里涌进黄河水。说这个话的时候,他正站在老村的房屋地基上,脚边是蓄起的黄河水,水里翻腾着黄河大鲤鱼,这个场景反差到让我有些难以置信。

房爱银带我去看了他的新家,距离老村的旧址只有两公里,刚刚好翻过了黄河大堤。一排排白色的二层小楼房,配有小院和露台,屋前有个大广场,人们三三两两下棋、纳凉。房爱银说,以前这个时候正是黄河汛期,大家每天都要去黄河护河堤上看看河水的情况,哪有这种闲情逸致。如今,滩区居民搬进楼房,老村的旧址变成鱼塘养上了当地特产黄河大鲤鱼,一个村子一年下来多了一百多万的收入。

房爱银所在的前房村是整个滩区搬迁的一个缩影,不仅仅是范县,甚至不仅仅是河南省,在黄河中下游平原上,几十万的黄河滩区居民都迎来了新生活,搬离滩区过上了“脚踏实地”的日子。我们把直播地点选在了房爱银的鱼塘,脚下曾经用来防御洪水的8米高台,仿佛是一个时空的交点,一面连接着“人水争地”的过去,一面连接着“人水和谐共生”的现在,而脚边热闹的水里,就是年年有余的未来。

第二条河:汝河与西洋潭村

“平舆是水资源非常丰富的地方。”在路过宿鸭湖的时候当地人介绍到,湖绿的水面吹过一阵风,忽然就下起了大雨,这是我对这个地方的初印象。

西洋潭是这个地方的行政称呼,我们到的地方自然村名字是老湾村,在1971年以前,淮河的一个重要支流——汝河在这里拐了一道弯。在汝河的环抱下,这里十年九涝,广种薄收,是个典型的贫困村,被人们称作“落汤湾”。然而走进村子,一路上两边的房屋干净整洁,墙壁上绘着主题鲜明的壁画,贫困村的影子已经荡然无存。硬化好的道路上,不时开过载满游客的观光车,仿佛置身某个生态公园内。

刘艳镇长极力邀请我们去坐游船,我有些不解。游船缓缓向前,河道忽然变的狭窄起来,两侧肥厚的荷叶夹杂着亭立的花骨朵挤挤攘攘,仿佛游船是在整片的荷塘中分出了一条路。刘镇长伸手折了一个莲蓬,剥出莲子给我们尝。在她的介绍下,我明白了——这片荷塘,就是他们摆脱贫困村的“法宝”。雨水大,种庄稼种不成,就种荷花。

摇船的刘师傅就是村里人,他以前在外面打工,全家就指望着他不稳定的收入生活。随着年纪增长身体变差,回家种地只能勉强够家里的口粮,一家人的生活就没了着落。直到村里开始发展乡村旅游,刘师傅也成为了一名景区工作者。昔日的“落汤湾”正是发挥了水资源丰富的优势,建立起了乡村旅游综合体,带动像刘师傅这样的贫困户200多户,人均增收3000多元。

“荷处相逢,汝水老湾”,这条曾经让老百姓十分头疼的汝河,已经成为了当地乡村旅游的重要风光带。而一幅绿水青山、生态如画的美丽乡村图景,也沿着汝河水道缓缓铺开。

第三条河:长江与前营村

淅川县的直播主题是杏李采摘,也是我这三站中唯一一个时节性比较强的主题。受疫情影响,我们比预计的时间晚到了两个月,我以为这个主题可能要更换了。没想到在山里还有一千多亩的晚熟杏李正要采摘。在淅川县杏李种植面积有6万亩,全国的杏李有接近四分之一都在淅川,光是大家熟知的品种就有30多种。由于淅川多山,这些杏李除了受到品种的影响,还有土壤、海拔、种植面积、采摘方式等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杏李采摘可以从6月初一直延续到8月。虽然还没有到盛果期,但是收入已经超过300万,还有很大一部分果实在冷库里等着错峰出售。

准备采摘的是前营村的种植大户杨贵申家的种植园,果树的枝子上长满沉甸甸的果子,垂在地上。杨贵申最初和大家一样,种得是小麦和玉米,但是后来有了变化。这就要从淅川特殊的地理位置说起了。淅川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渠首所在地,在脱贫的同时保护一库清水永续北上也是当地的重要任务。为了保护水源,当地不再允许大面积种植小麦和玉米,转为种植对生态友好的果树。“就算是果树,也不能使用农药和化肥,损失有20%多。”杨贵申介绍“刚开始,大家都有点担心。”

大自然并没有愧对当地老百姓的付出,第一批杏李成熟的确实比其它地方要晚一些,但是由于生长时间长,果实口感非常好,十分受消费者欢迎。而错峰出售,也让价格十分有优势。再加上发展林下经济,现在的一亩地收入,比种庄稼的时候高了十倍。杨贵申这个果园一年收入就要有40万,这样的收入杨贵申以前想都不敢想。

在杨贵申果园背后的山坡上放置了醒目的红色标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今山坡上绿满青山、山坡下果满仓,当地老百姓的生活就像一片片杏李林一样,硕果累累。

走完了三个村,见过了三条河。三个村的故事都与水有关,也都从受制于水,变成与水和谐共生。这片土地上,还有更多的脱贫智慧和脱贫故事,等着我们去挖掘。

(编辑 于丁)

秦海睿 茄汁海鲜菇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评论留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