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提分指南:时政热点在申论中的妙用

  • 2023-03-04
  • John Dowson

  人民日报app是一款与《人民日报》内容同步的官方手机客户端,人民日报app旨在依托《人民日报》的权威、及时新闻向广大智能手机用户提供优质的资讯服务本站

申论提分指南:时政热点在申论中的妙用本站

  很多学习申论的考生,最头疼的问题是申论作文的内容无法填充。当学会了材料梳理和总分论点确立的方法之后,剩下的习作部分,就不会写了。所以也就出现了这样一个状况,为什么很多考生的考场上的作文,内容几乎一致,拉不开差距了。很多除了加工处理材料,考生本身没有任何社会热点的积累。所以,想要在考试中写出一篇能够吸引考官眼球的文章,社会热点的积累非常必要。

  很多考生认为,社会热点的东西积累面太大,而学习中能够出现在试卷中的概率又很小,所以大部分考生并不重视社会热点的学习。其实,考生对社会热点的学习,如果大家带着必须出现在试卷中的目的学习社会热点,未免目的性太强,而影响整体学习质量。殊不知,在申论的学习中,整篇试卷的构成,社会热点所占的概率较大。所以如果考生在日常的积累中,社会热点看得多,积累得多,就可以让自己较快的进入阅读状态。大家都知道申论考试中,考试时间也非常重要。所以当别的考生还迟迟进入不了答题状态时,你已经熟悉这个社会热点并且针对性的可以开始答题,我们已经略胜一筹。

  虽然考试中提出对策单独命题的概率不大,但是提出对策能力却是非常重要的能力。很多考生很害怕作答提出对策,因为内容不会扩展,只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但是法规的内容是什么,根本扩充不出来。考试要求的是核心竞争力,而所谓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在其他考生的薄弱项中,变成你的优势。在学习社会热点的过程中,很多的热点文章都会具体的热点内容的解决办法进行了针对性的说明,所以考生热点内容学习的多,见得多,在提出对策这一块的能力,就会表现的非常突出。

  荀子说: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对于公务员考试来讲,要想在激烈的比拼中拔得头筹、中脱颖而出,必须学会热点积累。由于考试科目申论试题的命制特点,是在围绕社会热点进行题目命制,所以对社会热点的积累在整个备考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关于热点积累方面进行一些指导,希望大家能够受益。

  一、养成积累热点的习惯。对于大多数考生来讲,都没有积累热点知识的习惯,经常拿着手机在刷屏,但是很少去关注一些社会热点事件,考试在即,大家可以每天利用晚上睡前10分钟浏览一下网站关于当天的社会事件的评述,在评述中去体会专家学者对于社会事件的看法,从中注意去培养自己的政府思维。

  首先,权威官方网站。大家可以关注新华网和人民日报。这两个网站上的评论性文章比较符合申论科目的题目命制特点。语言表达很规范,每天去阅读,可以让考生逐渐改变以前口语化的表达,做到语言表达的规范性;内容比较客观,符合主流价值观,观点全面不偏激,可以引导大家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其次,读政论片的讲解稿。通过阅读最近的政论片讲解稿,比如:《将改革进行到底》、《辉煌中国》、《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大国外交》等可以对社会当下的发展趋势、政策倾向以及政府主要工作,包括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解,通过权威解读,可以将宏观、不容易理解的内容进行深入浅出的剖析,自己再结合社会发展实际,通过体会自己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来感受政府政策的改革。以此提升自己的素养、增强政府敏感度。

  理论性表述。许多学生在进行作文写作时,尤其是开头和结尾部分,想要瞬间抓住阅卷人的眼光,需要大家有一些标准且符合作文立意的理论性表述,这样的文章才会获得考官青睐的。下面以《将改革进行到底》为例,整理一些相关的理论性表述,供大家参考。

  中国虽然短期内稳住了增长,但是,从2011年起,带动中国经济三十年增长的投资、消费和出口的增速同时下降,经济增速持续下行。此时,中国人的海外消费却在上升。近年来,从奢侈品到普通生活用品,每年中国人有上万亿元人民币花在国外。而此时的中国企业呢?大量产品卖不出去,日子越过越难。钢铁、煤炭、水泥等多个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利润减少。习惯了多年的高速增长之后,略有减速,就让很多人觉得不适应。减速是短期变化还是长期趋势?难题与希望并存,低迷与活跃并存,供给过剩与供给不足并存。经济结构要调整,但新的结构是什么?内生动力从哪儿来?

  上面的内容就是对于我国经济新常态的描述,可以从发展现状中自己利用归纳概括的方法总结概括出整体的发展现状,比如:当下,中国经济在持续稳步增长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出现了低迷期,经济发展疲软,尤其是传统产业发展乏力,面临着成本上升、技术难题无法突破的困境。

  “明者因时而变,智者随事而制。”事实早已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近代中国由盛到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封建统治者夜郎自大、因循守旧、畏惧变革,抱残守缺,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潮流。改革开放就是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闯难关”,为中国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生活从来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从不等待不思进取、坐享其成者,而是将更多的机遇留给善于和勇于创新的人们。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国富安,民富则国强。发展的最终目的是造福人民,改革开放之初,小平同志提出“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来中国提出“精准扶贫”,都是为了实现“民富国强”。

  “为国者,以富民为本”。“获得感”是中国的热词。中国的所有改革,都以民众的获得感为重要导向。这里的富民,不只局限于让人民富裕,也包括让人民幸福,有“获得感”。与之最相关的一个治理词汇是“精准扶贫”。摆脱贫困,是治国安邦的大事。可以说,“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家国天下”是中国人的传统情怀。“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总高度强调家风的作用,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是社会的基本细胞。中华民族始终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可以说,家风建设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文化是血脉,流淌在中华大地,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复兴源源不断地注入动力;文化是灵魂,深深烙印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内心;文化是力量的源泉,是进步的动力,是中华民族实现中国梦的强大支柱;文化是精神家园,是我们在喧嚣的闹市回归内心宁静的一片绿洲。

  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改革人才培养使用机制,借鉴和运用国际通行、灵活有效的办法,推动人才政策创新突破和细化落实,真正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让更多的千里马竞相奔腾。

  卢梭曾经说过,“规章只不过是穹隆顶上的拱梁,而唯有慢慢诞生的风尚才最后构成那个穹隆顶上的不可动摇的拱心石”。管用而有效的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让法治成为全民信仰就需要让“奉法者强”。总同志强调,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人民群众的法治信仰,就是建立在这种“守法者得利,违法者受罚”的司法、执法过程中,建立在这种管用有效、已定必行的法制体系上。

  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法律是社会的基本规则,应该是对国家发展有益、对社会治理有益的,所谓良法善治就是如此。对于一个国家,首先要是符合自己国情的法;其次,它要是以人为本的法;同时,它还应该是有利于国家发展、社会稳定的法,能够最终解决国家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

  申论作文是需要考生在日常学习中多做一些积累的,丰富的论据可以充实我们文章的内容,也可以在我们阅读材料的时候帮助加深对材料的理解。小编还是提醒各位考生加强复习,勤于练笔,祝大家顺利上岸!

本站  核心期刊属于学术水平较高的期刊,对论文的质量要求也比较高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评论留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