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碳资产开发与管理平台乍现!中国碳中和延续“嘉能可”崛起模式

  • 2021-08-17
  • John Dowson

5月31日,放开人口生育的三胎政策终于出炉了: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 民众千呼万唤的生育政策调整,随着高层的重大关切在二级市场一石掀起二炮手插曲,赠我予白全文免费阅读,陈怡阳台门,

超级碳资产开发与管理平台乍现!中国碳中和延续“嘉能可”崛起模式二炮手插曲,赠我予白全文免费阅读,陈怡阳台门,

毫无疑问,碳中和与碳资产管理行业最终还是会迎来一家千亿级甚至上万亿市值的超级公司。

另一方面,这样的公司或许已诞生在碳信用资产开发、碳资产管理行业这些蓬勃发展的新兴领域,比如说当前越演愈烈的、稀缺性日盛的森林碳汇。

森林碳汇市场潜力被低估,又一个万亿级别的赛道

据中科院植物所所长方精云团队模型预测,假设中国森林面积达到2.6亿公顷,对应森林碳汇将达到9.75亿吨,而据瑞银全球研究报告,这或将达到2060年中国碳排放规模的半数以上。正因为如此,森林碳汇成为中国实现碳中和不可或缺的路径之一。

今年以来,国家层面还多次采取行动,推动碳交易机制的加速落地和完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草案修改稿)》指出,国家鼓励企业事业单位在我国境内实施可再生能源、林业碳汇、甲烷利用等项目。因此,森林碳汇作为CCER明确的方向之一,将在全国温室气体自愿核证减排交易重启后成为重要方式参与碳交易。

那么,森林碳汇的市场空间究竟有多大?

有大行研报指出,随着森林积蓄量及覆盖率稳步提高,森林碳汇释放出的经济效应凸显,市场空间广阔。2035年预计我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6%,森林蓄积量达210亿立方米。随着我国森林蓄积量和森林覆盖率的提高,森林吸收固定二氧化碳量逐步增加,森林碳汇释放出的经济效应凸显。现假设森林每生长1立方米的蓄积量,预期平均能吸收1.83吨二氧化碳,所吸收的二氧化碳量均可纳入CCER市场进行交易,2019/2030/2035年森林积蓄量相较2005年分别增加51.04/60/85.44亿立方米,若以CCER价格50元/吨进行计算,对应的森林碳汇项目的市场潜在价值为4670-7818亿元。

而50元/吨的CCER价格是被低估的。森林碳汇作为自愿减排的重点方向之一,能够参与CDM、VCS、GS等国际性、独立性、区域性碳交易。与此同时,国内外碳汇价差巨大,截至上周五,欧盟碳排放权期货每吨价格为56.66欧元(约合人民币431.27元),在英国市场则为48.25英镑(约合人民币433.84元)。

按照华宝证券在研报中的测算,一旦CCER价格上升至100元/吨,则对应的森林(林业)碳汇项目的市场潜在价值有机会突破10000亿,该赛道成功跻身万亿级别的俱乐部。

海外市场的森林碳汇领先公司突成“香饽饽”,中国森林碳汇驶入“快车道”

森林碳汇巨大的市场空间,给专门从事造林、森林维护等的碳汇开发商、碳资产管理公司及从业者带来了商机。先来看海外的一个典型案例。

总部位于美国加州的Finite Carbon,是一家领先的森林碳汇开发商、碳资产管理公司,该公司旗下CORE Carbon SM是全球首个帮助小土地所有者进入碳交易市场的互联网平台,能够帮助土地所有者扫除交易监控和成本报告等障碍,从森林保护、恢复、改善和可持续管理中获利,进而推动当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公司业务模式已经相对成熟,在美国300万英亩土地上,拥有49个森林项目,已注册超过7000万个独立认证碳汇资产,并最终为土地所有者累计带来超过5亿美元收入

由于市场空间巨大、对碳中和目标实现作用显著,公司很快成为资本眼中的“香饽饽”。英国石油公司(BP)于2020年底,出资收购了Finite Carbon的“大多数股权”。虽然BP没有透露收购股份的规模,但回溯历史,BP曾对Finite Carbon进行过500万美元的风投,根据VC/PE行业的一般评估准则,意味着该起股权并购或会以数亿美元起跳。

第一点,回看BP斥巨资收购Finite Carbon的时间节点,值得玩味。

2020年底到2021年初,全球似乎对实现碳中和及温控目标释放出高度一致的信号。先是在2020年12月,中国明确了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简称“30·60目标”。紧接着,2021年1月,刚上任的美国总统拜登,将气候危机提升至国家安全高度,在“气候日”签署一批行政令,要求联邦机构消除化石燃料补贴、购买清洁能源汽车和无碳污染的电力,暂停联邦土地和水域新的油气租赁。

在2021年,拜登又陆续提出财政刺激计划,直指新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美国要在全球争先实现减排的发展意图得以暴露出来。

因此,类似全球化石能源巨头BP对于未来趋势的判断,以及其介入碳中和、碳排放相关领域底时点,应该是极具参考性的。

第二点是,咱们要有这样的认知高度——须知BP在战略布局上十分成熟,其目标是成为世界上最大可再生能源供应商,为摆脱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因此正加大在碳中和方面的投入。在以往BP主导发起的多个合并与收购案例中,这些纳入囊中的“新据点”,均会在BP的战略计划实施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对于此次收购Finite Carbon的用意,BP更明确将其定性为“应用独特创新生态系统促进创新……以支持零排放目标的绝佳示范”。换言之,Finite Carbon手中掌握的森林碳汇资产,能够对冲BP在化石能源业务上产生的碳排放,甚至有机会帮助BP在业务发展模式上探索创新转型的方向和场景。此等信号明确且意义重大。

第三点是,进一步延伸开来,由于全球主要国家实现巴黎协定关键的温控目标,剩余时间已越来越少了,减排压力也就越来越大。可以预见的是,紧随BP其后,将有越来越多传统的化石能源公司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寻求那些拥有巨大森林碳汇开发资源和能力的价值资产或平台进行投资,以对冲其未来高碳排放业务所带来的风险提升

不要忘记,中国有着比其他国家更为紧迫的现实诉求来实现减排,且其在“30·60”力争达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正如上述发展趋势,中国传统的化石能源集团,以及其他的每年产生着高碳排放量的大型企业,如处于石油、煤炭、火力发电、航空或钢铁等行业的集团企业已开始意识到利用森林碳汇对冲碳排是重要手段之一,必须为此未雨绸缪。

今年6月,包钢股份与岳阳林纸签订达成《碳汇合作协议》。从双方本次达成的协议来看,合同签订期不少于25年,岳阳林纸向包钢股份提供CCER总量超5000万吨,假设CCER成交价格为50元/吨,本次交易总价格超25亿元,成为我国目前规模最大的碳汇交易项目。

如此类推,国内每年产生高碳排的大型集团企业,均会对收购类似Finite Carbon等企业平台产生浓厚的兴趣,借此机会对冲其不可避免的碳排放需求。这意味着,在中国类似于Finite Carbon的投资标的,同样具备稀缺性,而供求定律告诉了我们,这类资产的投资价值更应具备溢价空间。

一颗遨游蓝海的冉冉新星,模式领先的中国碳中和意欲打造“超级碳资产开发与管理平台”

据了解,作为目前中国资本市场唯一从事碳汇资产开发与碳资产管理的标的——中国碳中和(01372.HK)聚焦在负碳排放领域,并在国内建立起高门槛的领先优势。

中国碳中和率先在业内建立了包含森林碳汇,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即CCUS)以及碳资产经营与管理在内的独特“三位一体”商业模式,这意味着,其将以较为罕见的“产融结合”形式再结合公司轻资产模式的优势,将其碳信用资产的开发与碳资产管理业务驾向“快车道”

公开信息显示,中国碳中和在新型植树造林碳汇开发方面,拥有的明显先入优势和渠道、资源优势。翻开管理层介绍资料可知,中国林业生态发展促进会名誉会长高敬德目前在公司担任董事会主席和执行董事。

今年以来,公司与中国林业生态发展促进会的合作不断深化——双方已签署《关于碳中和发展的战略协议》,拓展植树造林、碳汇开发业务。近期,公司还释放了一个强烈的信号——中国碳中和在未来,将与森林碳汇优质赛道进行深度“捆绑”——2021年7月,公司以5.5港元价格定增了4200万股,公司在公告中明确指出,所得款项中部分将被用于投资森林碳汇产业,这无疑能够加速公司在森林碳汇业务发展的进程,进一步发挥出其独一无二的“三位一体”商业模式所蕴含的内生性成长力。

事实上,潜在森林碳汇的开发思路及资源规模上看,中国碳中和不但与被BP收购的Finite Carbon处在同一条赛道上,而且所处地域的资源禀赋条件及政策性红利支持更为优渥。

今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展改革委、证监会联合印发《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自2021年7月1日起施行。在新版目录中,至少有四个方面直接与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有关,其中包括CCUS、碳汇林、碳排放权交易服务、碳核查服务等可申请绿色债券。除了可申请绿色债券,其他形式的绿色金融支持已经在国内徐徐展开,例如,凭借植树造林未来可实现的碳汇收益权,相关企业就能从银行获得贷款。

今年6月29日,湖北鑫榄源油橄榄科技有限公司获得农业银行十堰分行发放的“碳林贷”900万元,这也是湖北省首笔森林碳汇收益权质押贷款。当森林(林业)碳汇的收益权可充当质押物来进行融资被逐步认可,相关的衍生金融产品,比如说森林碳汇收益权为支持发行资产支持工具的潜在模式将有望陆续成行,这将极大的拓宽碳信用资产管理业务的边界。

在近日成功上线“零碳公民行动”小程序之后,中国碳中和业务进一步可拓宽至C端,发展的“天花板”被再次打开。

类似中国碳中和这一同时兼备ToC和ToB模式的碳资产管理平台,将会成为国内森林碳汇这波绿色金融政策红利的最大受益者之一。

更为难得的是,中国碳中和在商业模式方面拥有不可比拟的优势——由强大的森林碳汇及其他自然领域碳信用资产的开发能力,全方位覆盖“ToC+ToB”的超级平台,以及具备主动管理能力的碳资产管理业务所有机组成的一体化独特商业模式,能为个人和企业提供碳中和一揽子综合解决方案服务。

以中国碳中和意欲打造起来的“超级碳资产开发与管理平台”为核心,可沿着实业端和金融端业务发展逻辑线条不断深入。公司在ToB和ToC双轮驱动的两方面,能够做到相辅相成,具备较强的互补性。另一方面,其碳咨询和碳开发又奠定了公司无可比拟的轻资本优势。最后,公司可在森林开发、CCUS等应用中进一步形成其坚实的实业或产业基础。

这是中国碳中和坚持“三条腿走路”,构建独一无二的“三位一体”模式,这是驱动其短板不断被补齐,综合竞争优势愈发凸显的底层逻辑之一。

投资界有一句名言——一家公司市值或潜力的上限取决于其商业模式。这正是笔者能够相中该公司,愿意相信其存在巨大增值潜力的重要原因。

在全球视野范围内,既身处前景广阔且确定性十足的潜力赛道,又兼备独一无二的商业模式的超级成长公司并不多见,中国碳中和是当前碳中和与碳资产管理领域唯一一家齐备了以上良好要素的尚未被市场挖掘的,处于发展初级阶段的领先企业,当前或许正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时刻。

从发展的战略模式来看,中国碳中和的商业模式与全球崛起最快的矿业巨头嘉能可最为类似。从中国碳中和这一快公司身上,很容易可以找到其所隐藏着的也不断进化着的“嘉能可”式的优秀“基因”。

据资料介绍,后者的业务发展从矿业贸易切入到大宗商品资产管理领域之后,该公司综合实力得到了飞速的提升,其透过交易与并购整合把手伸到了行业上游的金属矿资产的运营与开发,从而逐步获得市场份额的提升,可见嘉能可是凭借其独步天下的“产融结合”与产业链整合、联动的打法,横扫整个传统的大宗商品行业,当今世间再无敌手。

目前,嘉能可上市公司总市值已接近4000亿人民币,然而它在行业中进行的扩张脚步尚未停歇,但是,值得留意的一点——在全球倡导实现碳中和的新时代,高碳排放的嘉能可将面临环境制约发展的风险,作出类似BP的决策,仅是时间问题。

Finite Carbon与嘉能可的这两个案例共同启发了笔者,处于新时代阳光沐浴下不断滋养生长的中国碳中和,同样可凭借其创新的“产融结合”与产业链联动的打法,晋身成为碳中和时代碳资产管理赛道下新的“嘉能可”,因而可考虑以后者的市值作为合理参考对象,意味着,中国碳中和它有成为行业内极具代表性的超级公司的巨大潜力。

与此同时,中国碳中和拥有港股上市平台,既能立足母国本土市场,又能积极的参与国际交易项目,不断探索碳资产、碳交易、碳资产管理方面的巨大商机。

经过以上多个角度进行对比后,不难发现两者(中国碳中和VS Finite Carbon)的价值高低立判。在“30·60”减排目标下的中国市场,森林碳汇与碳资产管理,仍然是一片蓝海,而中国碳中和注定是那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2010年7月思想汇报,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全文,黄依琳, http://www.webgnss.com/shangyedichan/xiezilou/39149.html

二炮手插曲,赠我予白全文免费阅读,陈怡阳台门, 4月27日午间,新高教集团(2001.HK)举办了2021年中期业绩电话会议,集团管理层悉数出席会议。以下是本次业绩会议的具体内容: 一、内生强劲,领跑同业 1. 内生强劲,多元发展,领跑同业 业绩报告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评论留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