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评点2022年国际十大事件及2023年走向

  • 2023-02-26
  • John Dowson

  世界历史应该会把2022年人类状况视为“自二战以来最艰难的一年”:国际形势面临新冠疫情、乌克兰危机、能源危机、粮食危机、气候变化

  2023年乌克兰危机会结束吗?上万次制裁俄罗斯的结局如何?全球最大自贸区RCEP的落地生效怎样?首届中阿峰会如何改写全球治理进程?碳关税正在路上?全球治理将何去何从?2023年世界经济将向何处去?预期下的疫情终结会一扫往日阴霾?“滞胀”何去何从?各国央行会停止“利率战”?如何趋利避害?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年末对2022年全球总体格局十大事件进行罗列评析,对2023年全球宏观经济形势作出研判!

  一、“五难并行”!2022年人类遭遇自二战结束以来最困难的发展状况,2023年形势会变好吗?

  2022年,全球遭遇新冠疫情、气候变化、粮荒、战争和通胀五难并行,这是自二战结束以来最困难的时局。 而这恐怕还不是最坏,多家国际机构预计2023年世界经济还将继续下行! 日前俄罗斯总统普京表示世界处于自二战结束以来最危险、最无法预测、同时也是至关重要的10年。 IMF总裁格奥尔基耶娃表示,2022年是较困难的,全球经济可能面临着自二战以来最大的考验,IMF给出明年经济更低增速预期。

  人类面临百年来前所未有的健康挑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截至2022年12月18日,全球已报告超过6.49亿例新冠确诊病例和超过660万例死亡。世卫组织总干事表示,2022年对世界人民的健康来说是极具挑战性的一年,并且表示这种病毒不会消失且将持续存在,而低收入国家只有五分之一的人接种了疫苗,在获取新冠治疗上存在不平等。世界只有一半人口能获得安全的环境卫生服务。因此,2023年我们仍然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和挑战。

  气候变化同样面临更难选择。根据世界气象组织的《2022年全球气候状况》报告,主要温室气体的浓度在2021年再次达到创纪录水平,并且2022年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水平仍在持续上升。2022年的极端热浪、干旱和破坏性洪水已经影响了数百万人;年中破纪录的降雨导致巴基斯坦发生大面积的洪涝灾害,导致1700人死亡、3300万人受灾、790万人流离失所;而中国则出现了自有国家记录以来范围最广、持续时间最长的热浪。

  极端气候、乌克兰危机等因素正在引发严重的粮食危机。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全球约有近1/3人口面临中度或重度粮食不安全状况。而粮食危机的主要原因包括化肥价格高涨和淡水资源短缺等。一方面,2022年化肥原料价格同比上涨7成,2022年度世界化肥的投入量将同比减少7%,严重影响粮食产量。另一方面,联合国粮农组织表示水资源压力前所未有,将严重影响粮食产量,目前23亿人生活在水资源紧张的国家,而农业用水占全球淡水取用量的72%。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表示,2023年世界粮食短缺刻不容缓。

  粮食危机未解,乌克兰危机带来二战以来欧洲最大的一场难民危机。欧洲各地已经登记了770万来自乌克兰的难民,联合国、欧洲国家及一些国际援救或援助组织,普遍认为这是一场难民危机。2023年如何加强乌克兰重建,如何解决难民危机同样刻不容缓?

  疫情早期的过度宽松政策及乌克兰危机,推升全球通胀至半个世纪以来最高水平。食品价格指数则创有统计数据以来的最高值,原油价格一度接近数十年来的峰值。IMF预计全球通胀从2021年的4.7%上升到2022年的8.8%,并且2023年仍将维持在6.5%的水平。高通胀会明显推高各国的生产生活成本,干扰供给端市场主体企业的信心,削弱需求端民众的消费能力,市场情绪消极,这将直接影响经济发展。

  在“五难并行”的境况之下,世界银行预计明年世界经济增长1.9%。IMF最新《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显示,全球经济增长率预计将从2021年的6%下降至2022年的3.2%,2023年将放缓至2.7%,超过三分之一的全球经济体出现萎缩。同时还预计,全球经济继续面临严峻的挑战,最糟糕的时候还没有到来,2023年将是衰退的一年。如何将世界经济拉上复苏轨道,需要世界各国加强合作和共同努力。

  二、上万次的制裁!2022年乌克兰危机引发美欧对俄实施史上最严厉经济金融制裁,2023年制裁会加重,还是减缓?

  美国和欧盟等西方国家迅速介入俄乌冲突,支持乌克兰且对俄罗斯实施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严厉制裁,包括禁止或限制俄罗斯的能源出口和科技产品进口、将俄罗斯部分银行踢出SWIFT系统、冻结俄罗斯外汇储备等经济制裁措施。作为回击,俄罗斯主要依靠自身能源大国的地位,在能源领域对西方国家推出反制裁措施,包括要求欧盟国家以卢布购买俄罗斯的天然气,否则就断供。如此的制裁与反制裁措施致使俄罗斯与西方国家的经贸关系急速冷却,全球市场的供需关系进一步失衡,相关领域和产品的价格被推高,其中能源价格更是大幅飙升,全球陷入通胀泥潭。

  俄罗斯的天然气、石油与煤炭的出口量分别在全球排名第一、第二与第三。2021年俄罗斯石油、天然气和煤炭出口量分别约占全球贸易量的11%、16%和17%。分地区看,俄能源主要出口地是欧亚地区。其中,原油约五成、天然气约七成、煤炭约三成出口至欧洲国家。由于欧盟与俄接壤,俄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使得欧盟对俄的能源依赖度极高,俄油进口占欧盟总油品进口的27%,俄天然气进口占欧洲总量的45%,俄煤进口占总量的46%,因此双方在能源领域的制裁与反制裁博弈对欧盟能源供应影响重大。

  随着俄罗斯与西方对抗不断加深,俄罗斯对西北欧地区的管道气输送已出现明显下降。2022年9月末的“北溪管道被炸”突发事件使俄罗斯和欧洲国家之间能源贸易往来“雪上加霜”,另外,欧盟采取禁运俄煤的制裁措施,将自己进一步推向能源危机。尽管目前欧洲从美国进口高价LNG以弥补能源储量的不足,但是今年库存预计仍然远低于2019-2020的同期常态库存水平。进入冬季以来,LNG因液化能力和接收能力有限,将无法应对欧洲超常的供需缺口,意味着今冬的欧洲天然气市场将相比往年更加脆弱。可见,在多重影响之下,欧洲国家今冬面临严重的能源危机。

  三、G20机制运转空前艰难!2022年G20印尼巴厘岛峰会首次没有全家福,俄罗斯总统普京未出席,最终宣言文本的过程困难重重,2023年全球治理机制运转会复苏吗?

  2022年,新冠疫情阴霾尚未散去,俄乌冲突硝烟又起,各种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层出不穷,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 回顾国际形势风高浪急的这一年,全球治理机制依然处于荆棘丛生的困境之中。

  一是俄乌冲突放大了全球治理机制参与方之间的裂痕。2月24日俄乌冲突爆发,以美欧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对俄罗斯采取了史无前例的制裁措施,并要求其他国家表态站队。联合国大会于3月2日以141票对5票、35票弃权的投票结果通过了第一项决议,要求俄罗斯立即停火,撤出所有军队并保护所有平民。投票结果反映了联合国内部的撕裂,也表明很多国家并不想在俄乌问题上站队,他们更加关心自己国家的发展问题。

  二是美欧激进货币政策引发新的全球经济问题反映了全球治理失灵。由于疫情期间采取超常规刺激性政策措施,特别是大规模货币超发,叠加乌克兰危机间接带来的粮食、能源价格上涨,美欧等发达国家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3月以来,美联储开启激进加息模式,共加息7次,提升利率425个基点,引发全球加息潮。加息的溢出效应加上经济陷入衰退的压力,给全球经济以及金融市场带来负面冲击,土耳其、埃及、黎巴嫩、斯里兰卡等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先于发达国家感受到疫情、地缘冲突与美联储加息的轮番冲击,如多米诺骨牌一般纷纷陷入债务危机。面对美欧加息潮,G20峰会只能在最终的宣言中用温和的语气加以规劝,却无法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三是G20为代表的全球治理机制面对气候变化问题无能为力。气候变化问题是涉及、经济、能源、社会、生态等领域的多元复合问题,国际社会对该问题的应对缓慢而缺乏效果。继美国特朗普政府推出《巴黎协议》,拜登政府又重新加入,反映了全球气候治理机制无法约束像美国这样的大国后,欧洲能源危机的延宕又让一些欧洲发达国家放慢了应对气候变化的脚步,甚至在碳中和目标上开倒车,例如德国重启煤电。

  四是目前的全球治理机制难以解决全球发展问题。俄乌冲突使地缘问题上升到突出位置,吸引了全球目光,掩盖了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等经济问题,冲淡了全球发展议题。11月的G20峰会将全球目光拉回到全球经济复苏上,却难以提出并采取有效的应对手段,更难以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和变化。此外,全球不均衡的复苏有利于区域和全球性大国在全球治理舞台上进一步强化其优势,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则甚少有人为其发声,更加疏离全球治理,使得全球发展不平衡问题更加突出。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和大国博弈背景下的全球复杂局势,以G20为代表的现有国际机制越发暴露出治理短板。2023年G20峰会将在印度举行,峰会将审议非盟成为G20正式成员的议题,如能通过,将增加发展中国家在G20中的力量。而作为新兴市场国家的印度也可能更加关注发展议题,提出一些涉及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的议题,值得期待。明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150多个国家与中国签署共建文件,明年正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十周年,无论从经济还是、安全抑或疫情,全球治理都朝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迈进。

  四、嚣张的美元特权!2022年美联储激进加息,负面溢出效应显现,2023年还会出现像斯里兰卡等那样的国家破产吗?

  美欧对俄罗斯上万次制裁更坚定地加速了俄罗斯去美元化的信心与进程。不仅如此,伴随美联储激进加息带来的负面溢出效应,更多国家加入了去美元化的队伍。

  2022年以来,美联储实施半个世纪以来最激进加息,全部议息会议加满息,七次累计增加了425个基点,从零利率一步提升到4.25%至4.5%的水平范围。同时,美联储缩表的进程仍然持续,使得银行准备金水平大幅下降,货币市场中的流动性紧缩则通过杠杆和乘数效应被层层放大。进一步造成国际金融市场中的流动性收紧。另一方面,在世界各国的贸易、外汇储备、投资等领域中,美元都占据相当的权重,因而美元流动性紧缩的影响不容小觑。

  由美联储加息造成的金融危机往往伴随着资本外流,最普遍的结果往往是发生货币危机。在这种危机中,货币危机通常以债务危机或资产泡沫破裂为主要的表象,而且这又会造成本国货币进一步贬值,从而加剧债务危机,以及金融市场的全面溃败,如1982年的拉美债务危机、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2018年的土耳其里拉货币危机等事件的基本逻辑都可归结于此。

  从逻辑上来看,此类金融危机的爆发都以“美联储加息”作为外部前导因素引发,而经济体内部的问题才是主要因素。对于新兴经济体而言,更应提防资产泡沫破裂,债务危机等危机形式。需要特别注重外汇储备、银行准备金等经济韧性的构建。当然,这些做起来并不容易。受到美联储加息美元抽逃,2022年宣布国家破产的斯里兰卡就是由于产业结构单一,无法建立强韧的经济韧性,进而由于疫情、产业链断裂、美联储加息等多重因素叠加导致的国家破产。

  在当前全球通胀高企及美联储加息背景下,我国仍应分析他国的经验教训,夯实我国经济韧性,防范境外金融风险的传导,有效化解我国的内部风险。

  五、RCEP引领新全球化?2022年RCEP正式生效,全球最大自由贸易区正式落地生效,2023年区域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趋势如何?

  2022年1月1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落地生效,这标志着全球最大自由贸易区的正式落地。RCEP成员国的人口规模、GDP总量和贸易规模约占全球的30%,远超美墨加自由贸易区和欧盟,使得RCEP成为新全球化的助推器、亚太贸易及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区域产业链供应链融合的催化剂。

  当前,由西方主导的旧全球化模式停滞不前,逆全球化暗流涌动,地缘格局严峻复杂。在新冠疫情的叠加冲击下,全球经济与自由贸易体系更面临深刻挑战。RCEP的落地生效开拓了国际分工的新格局,构建了区域合作的新机制,并为区域多边治理结构改善提供新范式。

  与美国主导的美墨加协定相比,RCEP更具广泛的包容性、开放性、现代性和全面性。第一,RCEP原产地规则更为灵活多样,采用区域原产地累积规则,使用的区域价值成分标准为40%,远低于美墨加协定,助力区域内企业享受优惠政策。第二,RCEP并非由单一大国主导,而是由东盟十国发起并主导,兼顾了广泛成员国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诉求。第三,RCEP对新成员加入保持开放态度,协定生效18个月后即可批准新成员加入,同时允许成员与非成员合作,以开放的态度助推新型经济全球化。

  RCEP生效实施以来,中国与区域内成员国贸易投资取得积极进展,区域内贸易投资增长潜能得以释放,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进一步提升。首先,得益于区域内贸易自由化优势,2022年前10个月,中国对RCEP成员国进出口同比增长8.4%。同时,中国与其他成员国之间的投资规模不断加大。2022年前10个月,韩国和日本实际对华投资分别增长了106.2%和36.8%。

  RCEP加快区域内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近年来,亚太地区在全球产业链当中的参与度持续提升,年均增长率达到4%。RCEP区域内,中国工业体系齐全且配套完善,并与日韩、东盟产业链高度关联,形成了良性循环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预测,RCEP下的关税税率将平均减少9%。长期来看,关税的逐步减少叠加一系列便利化政策措施,将扩大区域内市场准入,加速生产要素流动,促进区域内产业链和供应链更加紧密畅通,推动构建亚太统一大市场。

  六、阿拉伯大崛起?2022年首届中国阿拉伯峰会、中国海湾国家峰会助力阿拉伯世界。2023年阿拉伯世界的发展走势会改写全球治理进程?

  2022年世界杯在卡塔尔举办,是中东国家首次举办世界杯。主办方卡塔尔为此豪掷2200亿美元兴建新城,在全球引发轰动效应,特别是循环经济的利用也引领了世界杯的创新思维。这是否代表阿拉伯国家群体性崛起?

  本届世界杯的场馆兴建和世界杯周边商品都充盈着中国制造。在世界杯期间,世界舞台上的另一件盛事则是首届中阿峰会的举办。12月9日,在离卡塔尔并不遥远的阿拉伯最大国家和唯一的二十国集团成员的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首届中阿峰会、首届中海峰会盛大举办。在峰会上,中国国家主席提出中阿务实合作八大共同行动。中阿合作不仅成为南南合作典范,而且从广度、深度上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与美沙关系分崩离析不同,中阿合作日益密切,正在改写全球治理进程。过去10年,中阿经贸合作不断迈上新台阶。目前,中国是阿拉伯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2021年,中国对阿拉伯国家直接投资存量达到230亿美元,比10年前增长260%;中阿贸易额达到3303亿美元,比10年前增长150%。沙特阿拉伯作为阿拉伯最大国家,连续20多年成为中国在中东的第一大贸易伙伴,自从2013年“一带一路”提出以来,中国始终是沙特阿拉伯的最大贸易伙伴。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友谊源远流长,中阿合作不仅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典范,更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新样板。

  全球治理正在改写,美国通过强制石油将石油美元作为全球治理的利器。美国对俄罗斯实施史诗级制裁后,拜登曾专程访问沙特阿拉伯,希望沙特带领OPEC国家增产石油,以打击俄罗斯。但沙特阿拉伯不仅没有增产,反而联合OPEC+实施减产,美国以美国利益第一的做法已经在全球治理当中失效失势,石油美元危在旦夕。

  另外,包括俄罗斯在内的各国的去美元化正在加速。而旨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通过共商共建共享,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中国倡议却获得了包括沙特阿拉伯在内的阿拉伯国家的普遍欢迎,几乎所有阿拉伯国家都有与中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的文件。

  首届中阿峰会、中海峰会的举办意义深远,对完善全球治理意义重大。中阿峰会中海峰会举办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中东国家中东地区曾经是被当做英、美的“地盘”。但此次峰会的举办显示出以沙特阿拉伯为代表的阿拉伯国家正在实现自我选择的发展道路,而不愿再作为任何国家的附庸,我的地盘我做主。中东地区常常被一些国家作为地缘博弈的角斗场、石油美元利益的角逐地。而中国不仅提出普遍、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而且从阿拉伯国家自身利益出发,维护阿拉伯国家自身发展权利。从安全角度看,2016年习主席出访沙特和伊朗,当时就有调和伊朗和沙特冲突的含义。从经济角度看,在2014年中阿论坛上,中国就提出“1+2+3”的中阿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格局,以能源合作为主轴,以基础设施建设和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为两翼,以航空航天、科技合作、人文交流等为支撑。从发展角度看,要想富先修路,为了帮助阿拉伯国家摆脱对能源产业的严重依赖。中国企业帮助阿拉伯国家兴建基础设施。在首届中阿峰会上,中方提出支持发展、粮食安全、卫生健康、绿色创新、能源安全、文明对话、青年成才、安全稳定八大共同行动。中国以维护阿拉伯国家的切身利益,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加强“一带一路”与沙特2030愿景对接合作,从、经济、安全、文化等全方位构筑中阿命运共同体。

  七、殖民体系的全面瓦解和反转?2022年印度GDP超过英国,印裔当选英国首相。曾经是人类史上最大殖民帝国英国构建的殖民体系2023年将全面瓦解?

  2022年有两起事件让人思考殖民体系的反转,一是据IMF发布的统计数据,2022年印度GDP将超越英国,成为全球第五大经济体。二是10月印度裔的苏纳克当选为英国首相。两起事件同一年度发生,令人深思。

  尽管IMF将印度2022年的经济增长预期从此前的7.4%下调至了6.8%,但仍然高于大部分欧洲发达国家。曾经是英属殖民地的印度,在21世纪展现出了超越宗主国的经济发展增速和潜力,可谓是殖民体系的彻底瓦解甚至反转,这给21世纪的全球局势走向带来了相当大的变数。

  对比英国的经济地位的衰落,其曾经的殖民地则在崛起。其实,除印度政坛的苏纳克以外,近年来,印度裔也逐渐占据了越来越多的大型企业高级管理人位置,比如谷歌和微软的CEO,以及大量硅谷和世界五百强的高管。在互联网等高新技术产业对种姓制度就业桎梏的冲击下,具备技术优势的印裔高级精英人群热衷于留在欧美发达市场,当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本土人才的流失,毕竟在产业链价值链升级的后期,人才和技术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将愈发重要。

  世界正在重塑。虽然作为曾经的财富中心,英国曾经拥有世界财富的1/3,但从全球角度而言,中国、印度等人口众多,正处在工业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正在加速崛起,技术进步的边际增量较高,制造业和产业链布局对外资具备一定的吸引力,在人口、土地、资源等基数效应的基础上,正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令世界经济重心在21世纪上半叶渐向亚洲东移,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进入前所未有的动荡变革期后正在不断抓住增长机遇。

  如果应对殖民的核心关键词在于独立,那么与上世纪反对殖民的独立运动相类似的,应对21世纪强国借助货币霸权和一系列金融手段的金融殖民,也要依赖独立,一是能源体系与能源安全的独立性,二是产业链供应链的完整性和自主性,三是提升本国货币的国际地位。殖民体系的瓦解和反转,背后其实是一场潜移默化的话语争甚至规则重塑,把握好产业升级、国际合作以及对外开放的正确方向,方能有助于不断找准自身的节奏和优势。

  八、金砖再出发!2022年中国作为金砖国家主席国,发挥“金砖+”机制作用,2023年金砖、上合组织等中国发挥重要作用的国际组织如何发力?

  2022年是金砖合作机制成立的第十六个年头,中国在这一年再次成为金砖国家轮值主席国,确立了“构建高质量伙伴关系,共创全球发展新时代”的年度主题,并成功主办了金砖国家第十四次会晤等一百六十多场各领域高级别活动。2022年金砖国家峰会期间,举办了全球发展论坛,由代表了100多个国家的金砖+国家参与,为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治理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不仅如此,中国与其他四个金砖成员国一道发布金砖国家第十四次会晤北京宣言,在安全、经贸财金、人文交流“三轮驱动”合作基础上,根据时代呼唤,新增“公共卫生”与“可持续发展”两个合作领域,为未来“金砖”持续健康发展建梁搭柱,勾勒蓝图。年中,金砖五国按购买力平价计GDP占世界经济比重稳步由31.5%提升至31.6%,连续30年提升;金砖五国间贸易水平维持较高速度增长。

  十六年前,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四个非西方发展中大国开始尝试建立一种不同于过去西方国家风格、形式和原则的国际合作机制,这种机制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西方式“同盟”,也不是大国对国际事务的“霸权”,抑或是小国对大国“依附”,而是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石,强调“互尊互谅、平等相待、团结互助、开放包容、协商一致”精神的一种新的国际合作机制,特别突出关注强调发展中国家维护自身在国际交往中的正当权利。十六年间,“金砖”在2011年吸纳了南非,2017年开启“金砖+”机制,各成员国及金砖伙伴国之间经过不断探索与努力,与时俱进,在经贸、财金、科技、农业、文化、教育、卫生、智库、友城等数十个领域开展务实合作的多层次架构。当前,以“金砖”以及上海合作组织为代表的新兴国际和地区组织已经越发具有自身特色,正展现出越来越强大的生命力和吸引力,沙特等国已经表达了加入“金砖”的愿望。

  展望2023年以及以后的十五年,今年十六岁的金砖合作机制将从成长走向逐步成熟。当前占世界领土总面积26.46%、人口占世界总人口41.93%的金砖国家在未来世界经济和生活中影响力仍将不断扩大,日益成为维护世界安全与发展的支柱性力量。尽管在2022年,受到基数、疫情、战争、全球货币政策收紧等因素的干扰和影响,金砖国家整体经济增速较2021年相比有所降低,但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不利影响的不断减小、地区战争危机的逐渐解决消弭,金砖国家会在未来迸发出更加丰富的经济活力。金砖合作机制更加注重国家间平等,维护发展中国家合理利益,关注世界最广大人民的最根本关切,必将取得更大进步与发展。

  九、日本的冲击?2022年日本经济遭遇多重困境,安倍遇刺,日元崩盘,2023年日本量化宽松政策可能退出,会引发金融海啸吗?

  2022年,依然坚守负利率的日本央行,由于长期采取量化宽松政策刺激经济的日本经济终于迎来了通货膨胀。11月,日本CPI扣除生鲜食品后同比上涨3.7%,创下1981年12月以来的最大涨幅。而扣除生鲜食品和能源价格后的核心CPI在11月同比上涨2.8%,已经连续8个月超过日本央行设定的2%的通胀目标。而通胀目标达到2%正是安倍经济学三支箭众多目标之一。

  在通胀压力下,日本央行正在考虑放松长期以来的量化宽松政策。日本央行或在央行行长黑田东彦2023年春节卸任后改变现行宽松货币政策。12月20日,日本央行将基准国债收益率目标区间扩大了50个基点。此前,日本央行通过购入国债维持收益率曲线控制政策。因此,该举措被市场解读为退出长达十年的大规模货币宽松政策的第一步。

  步多国加息后尘,2023年日本货币政策转向成为大概率事件,这将对日本及全球金融市场产生巨大冲击。

  首先,日本央行退出负利率会加剧全球流动性收紧的趋势。在其他发达经济体加息对抗通胀的当下,日本仍然采取负利率政策,为国际金融市场提供着近乎无成本的资金。一旦日本央行收紧货币政策,国际资本市场将失去一大笔“便宜资金”,不仅各类跨市场套利策略需要调整,全球资本市场面临的融资成本也将上升。

  其次,日本央行调整货币政策将放大日本银行体系风险。如果央行货币政策转向后,日本利率急速上行,将导致日本债券持有人出现大量损失。根据日本银行家协会的数据,日本银行所持债券组合中,近三分之二的债券是政府债券。因此,日本银行体系在债券层面存在巨大的风险敞口。

  再次,日本央行调整货币政策将进一步拖累全球表现。在全球投机中的常见策略是“借日元买美股”。日本央行收紧货币政策后,这种策略的成本将大幅上升以至于无法继续使用。这就导致资金加速流出欧美。日本央行政策变化或将对全球资产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如果日本央行放弃收益率曲线控制,日本将跌入熊市,美国和欧洲可能下跌10%以上。

  最后,日本央行调整货币政策将进一步压缩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市场上的融资空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2月12日发布的全球债务监测数据显示,与其他国家不同,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的总债务在2021年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到了GDP的88%。同时,随着欧美发达经济体持续加息,这些国家面临的主权利差也在大幅增加。如果2023年日本央行放弃量化宽松政策,不仅日本债务和融资成本上升,而且这些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融资成本也将进一步上升。

  十、应对气候变化的波折?202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7次缔约方大会(COP27)对各国建立“损失和损害”基金达成一致。2023年欧盟试行对进口商品加征碳关税的影响有多大?

  2022年11月,在埃及参加COP27的近200个国家的代表同意设立“损失与损害”基金,旨在帮助脆弱国家更好地应对气候灾难。 若顺利实施,这意味着包括美欧在内的发达国家将切实拿出资金来支持那些正受到气候灾害影响的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

  不过该基金未来将如何运作仍不明朗,协议文本仍然给人留下了许多疑问,其中就包括如何向基金注资的方式等。不过,协议文本提到将设立一个过渡委员会逐步确认这些具体细节。

  其实早在2009年哥本哈根的COP15大会期间各国就已经对“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达成共识,并约定每年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1000亿美元的气候援助,但从后续进展看,此项资金仍有高达200-300亿美元的缺口,鉴于此,COP27所成立的“损失与损害”基金未来仍然有可能面临注资来源不稳定、基金赤字等问题,甚至在未来的缔约方大会上仍然成为了一个被讨论、扯皮的新问题。

  回顾欧美碳关税的发展历程,2021年3月欧洲议会通过有关碳边境调节机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的议案,碳边境调节机制的税收征收额度基于欧盟碳市场中碳配额的当期价格,以及与商品相关的碳排放量等其他因素。 欧盟预计将在2026年对涉及钢铁、铝、水泥、化肥以及电力五个行业的进口商品征收碳关税。

  因为碳关税具有其潜在传导效应,美国为应对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推出了美国的碳关税机制。党在2022年提交了碳关税立法提案,即《清洁竞争法案》(Clean Competition Act),与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不同的是《清洁竞争法案》要求对超出美国同类商品碳排放量的部分征收碳关税,并不针对商品的生产全周期碳排放量。

  具体内容上,无论是碳边境调节机制还是《清洁竞争法案》都对进口商品的碳排放有着极为严格规定。碳边境调节机制要求对无法被核实的商品碳排放数据以欧盟同行业排放水平最高的前10%相关企业数据进行核算。《清洁竞争法案》则强调对超出预设碳排放基准线美元/吨的碳税,并且在其基础上每年增长5%。

  尽管碳边境调节机制的实施时间较既定时间延长了一年,《清洁竞争法案》也尚未确定是否要正式立法,但不可否认的是以绿色生产为基本原则的商品贸易准则正逐步成为未来全球的贸易趋势。各类碳关税严格的标准对中国外贸商品的出口造成了不小的挑战。如何正确追踪商品全产业周期的碳足迹,以及如何计算出商品制造过程中的碳排放成为了中国各大商品外贸企业所要面临的重要问题。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 王文 刘英 蔡彤娟 陈治衡 申宇婧 陈放 葛敏 刘 许林 赵越 徐天启 方菏阳)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重阳)成立于2013年1月19日,是重阳投资向中国人民大学捐赠并设立教育基金运营的主要资助项目。

  作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重阳聘请了全球数十位前政要、银行家、知名学者为高级研究员,旨在关注现实、建言国家、服务人民。目前,重阳下设7个部门、运营管理4个中心(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中俄人文交流研究中心)。近年来,重阳在金融发展、全球治理、大国关系、宏观政策等研究领域在国内外均具有较高认可度。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评论留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