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促“双碳”目标听大咖讲述如何构建市场化激励机制

  • 2022-09-29
  • John Dowson

2020年7月12日,常德市农学会发布了《草本咖啡速溶固体饮料》《草本咖啡叶茶》《草本咖啡花茶》《草本咖啡豆、叶茶、花茶栽培技术规程》《草本咖啡速溶固体饮料加工技术规程》《草本本站

为促“双碳”目标听大咖讲述如何构建市场化激励机制本站

  ◆2022年5月29日,第十届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院国际研讨会隆重召开,主题为“构建市场化气候投融资激励机制,促进‘30碳达峰 60碳中和’”。

  ◆会上发布了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院(SIIFC) 编制的新一期的“SIIFC城市气候投融资ESG指数”。

  2022年5月29日,由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上海金融业联合会指导支持,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院、爱丁堡大学商学院、《财经研究》编辑部、《财贸经济》编辑部、中国金融信息中心、伦敦大学学院可持续建筑学院联合主办,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协办,并有国际权威期刊British Journal of Management 、British Accounting Review和《财经研究》、《财贸经济》、《上海财经大学学报》作为合作期刊的第十届(2022)SIIFC国际研讨会“构建市场化气候投融资激励机制 促进‘30碳达峰、60碳中和’”隆重召开。本次会议采用线上形式,汇聚众多享誉国内外学界、业界的资深专家开展研讨交流,共同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疫后”经济复苏、推动实现习总“30碳达峰、60碳中和”目标献计献策。

  大会开幕式由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院院长马文杰教授主持。上海财经大学党委、常务副校长徐飞教授,上海金融业联合会秘书长屠友富先生,上海证券报社、董事长、中国金融信息中心、董事长、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董事长、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院学术委员叶国标先生为大会开幕致辞,向本次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并预祝本次会议成功。

  上海财经大学党委、常务副校长徐飞在致辞时表示,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人类共识,“碳中和”全球行动如火如荼。打好“碳达峰、碳中和”这场硬仗,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的承诺,深入分析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充分认识实现“双碳”目标的紧迫性和艰巨性,研究需要做好的重点工作,统一思想和认识,扎扎实实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气候投融资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保障。徐飞表示,在“双碳”目标指引下,气候投融资如何发挥好在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的金融支持作用,推动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这也是召开本次会议的初衷。

  徐飞说,今天会议聚集了众多享誉国内外学界、业界的资深专家,通过线上联通,搭建起了气候投融资领域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的交流和分享平台,共同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献计献策,相信本次会议的研讨成果将会对我国乃至国际的绿色低碳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上海金融业联合会秘书长屠友富在致辞中表示,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需要全球广泛参与、共同行动。“作为气候治理的行动派,中国主动承担与国情相符合的国际责任,并不断自我加压,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力度。”

  屠友富强调,中国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基于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形成应对气候变化的新理念,以中国智慧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力量。

  如何兼顾经济增长要求和碳减排目标的达成?屠友富认为,这有赖于从应对气候变化的大势中去积极思考和谋划,有赖于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等具体实践中去努力探索和创新。

  “上海金融业联合会正积极筹备成立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有望近期正式揭牌。”据屠友富介绍,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将积极发挥会员单位、金融机构的专业优势,有效运用直接融资、间接融资、对外投资、风险管理等金融工具,共同推进绿色金融产品的发展,加大对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

  “同时,推动各成员单位开展绿色金融领域的联动协作,研究推进气候投融资业务,鼓励金融机构主动开展ESG的信息披露,积极支持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建设,搭建行业交流的对话平台,积极反馈绿色金融领域的行业呼声和政策建议。”他说。

  屠友富进一步表示,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还将配合制定绿色金融标准体系,梳理完善绿色债券规则体系,探索建立绿色投资的评估体系,开展和加强绿色金融领域的国际合作,参与国际绿色金融的研讨交流。

  上海证券报社、董事长叶国标在致辞时说,“‘十年磨一剑’。从互联网金融到金融科技,从绿色金融到气候投融资,研讨会的主题越来越前沿、深入、重要。业内专家分享真知灼见,集思广益,建言献策,助推了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持续3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深刻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并警示人们: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爱护自然、顺应自然,不然就会遭受自然的惩罚。

  数百年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科技成果,给人类带来诸多便利,但也过度消耗了自然资源,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环境污染、气候问题和生态危机。据权威机构监测,自第一次工业以来,由于大量消耗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导致全球气温升高1℃多。冰川融化、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森林野火、洪涝灾害等日益严重和频繁,不断向人类敲响了警钟。

  环境问题、气候问题、生态问题,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置身事外、独善其身。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家园,是一个“命运共同体”,齐心协力,保护生态,保护地球母亲,是人类的唯一选择。2015年12月12日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通过了《巴黎协定》,2016年4月22日,包括中国在内的170多个国家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共同见证《巴黎协定》的签署。2016年9月3日,中国全国批准中国加入《巴黎气候变化协定》,成为第23个完成批准协定的缔约方。

  2020年9月,习总代表中国政府向世界庄严承诺,中国将努力在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即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向绿色低碳转型。习总当年在浙江工作期间,就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又提出“高质量发展”的总要求。从追求速度到追求质量,从粗放式、外延式增长到集约化、内涵式增长,从以大量消耗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的发展到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绿色发展,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发生了深刻变化。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在能源方面的资源禀赋先天不足,呈现“富煤、贫油、少气”的特点。统计显示,我国能源对外依存度较高,70%以上的石油、40%以上的天然气依赖进口,是全球最大的能源进口国和消费国。我国的能源消耗量和碳排放量均占到全球的1/4左右。在能源消费构成中,化石能源占到85%左右,燃煤发电占到全部发电量的62%左右。因此,要实现“30、60”双碳目标,可谓任重道远。

  早在2014年,习总就提出“四个,一个合作”新的能源安全观。“四个”:推动能源消费,抑制不合理的能源消费,避免能源浪费;推动能源供给,建立多元供给体系;推动能源技术,带动产业升级;推动能源体制,打通能源发展的快车道。“一个合作”:即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实现开放条件下的能源安全。

  “碳达峰”“碳中和”不仅仅是一个能源问题、环保问题,更是一场经济社会系统性的变革;“双碳”目标的实现,难以靠“弯道超车”,而必须依托“换道超车”,就是要研发出颠覆性、性的技术,广泛、安全、低成本、便利地去使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太阳能、风能、氢能等清洁、低碳、高效、可再生能源,从而逐步摆脱对高污染、高排放的化石能源的依赖。将来有一天,石油将不再作为燃料被人类使用,而仅仅作为一种原材料造福人类。

  我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明确提出:推进能源,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提高能源供给保障能力。加快发展非化石能源,坚持集中式和分布式并举,大力提升风电、光伏发电规模,建设一批多能互补的清洁能源基地,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提高到20%左右。

  2022年4月颁发的《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将能源和生态环境市场纳入要素和资源市场,提出了“结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有序推进全国能源市场建设”“健全多层次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等改革举措,着力落实“双碳”战略部署,加快绿色低碳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向绿色发展转型。

  我国太阳能光伏行业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2013年以来呈现爆发式增长,已成为能够参与国际竞争并取得领先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据统计,我国光伏发电装机总量达3.06亿千瓦,稳居全球首位。

  氢能作为一种清洁低碳、热值高、来源多样、储运灵活的绿色能源,被誉为21世纪的“终极能源”。我国正在积极推进氢能产业的技术研发、市场应用,一旦破解成本、安全等瓶颈问题,发展前景不可限量。

  叶国标认为,新能源的发展、“双碳”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政策引导、科技创新、资本支持、市场应用这四大要素和动能。节能环保、绿色发展日益成为政府、企业和公民的共识,不仅得到政策的鼓励,也赢得资本的青睐和驱动。在资本市场,新能源板块近年来日益受到关注,彰显了资本对新能源“赛道”的信心和期待。令人欣喜的是,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地区,在绿色发展的理念创新、政策创新、技术创新、产业进步和市场应用等方面,在全国一直处于引领地位,发挥示范作用。

  为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我国上市公司积极借鉴国际经验,进一步完善环境、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Environmental、Social、Governance,简称“ESG”)工作机制,提升ESG绩效,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ESG信息披露规则、ESG绩效评级和ESG投资指引,从而为生态环保、绿色发展注入强劲的动力。

  上海证券报1991年7月1日由上海证券交易所创办,1995年开始由新华社主管主办,既有专业化、市场化的优秀基因,又有性、权威性的红色基因。作为新中国第一份证券金融类全国性财经日报,上证报与中国资本市场风雨同舟、共同成长,既是见证者、记录者,也是参与者、助推者。经过31年发展,上证报现已成为融报纸、网站、客户端、微信、微博、音视频于一体的多元化财经媒体机构。

  叶国标表示,上证报将追求品德、新闻品格、专业品位、服务品质、一流品牌的有机统一,做中央政策权威的解读者、市场秩序公正的维护者、投资者权益坚定的守望者、行业声音可靠的传播者,发挥政府与市场、资本与产业、金融与实体经济的桥梁纽带作用,为构建“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为气候投融资、新能源产业进步、绿色发展和“双碳”目标积极贡献“上证力量”。

  大会进入主旨演讲环节。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围绕“可持续金融国际合作新趋势”主题发表主旨演讲;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处长丁辉围绕“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快推进气候投融资”主题发表主旨演讲;布朗大学经济学教授Stelios Michalopoulos 围绕“Societal Change: Some Reflections on the Historical Role of Climate”主题发表主旨演讲;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围绕“‘30·60’目标的新关口”主题发表主旨演讲。

  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表示,去年在G20可持续金融工作组的努力推动下,形成了G20可持续金融路线图,未来几年将指引相关国际组织开展可持续金融方面的工作。

  G20可持续金融路线图对于指导全球的可持续金融工作有何意义?马骏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G20可持续金融路线图明确要提升可持续金融标准的可比性、兼容性和一致性。当前,全球许多政府、金融机构、行业协会都出台了绿色金融界定标准,数量达数百种,但是标准之间缺乏一致性和兼容性,可能导致市场信号混乱、交易成本上升、跨境绿色资本流动困难等问题。

  二是G20可持续金融路线图认为应该形成披露标准的一致性框架。G20去年明确支持建立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ISSB),该理事会将编制一套全球一致的可持续信息披露标准。ISSB标准的推出,是全球走向可持续披露标准一致化的里程碑事件。

  三是G20可持续金融路线图提出要建立一套转型金融框架,这也是今年G20可持续金融工作组最重要的工作之一。预计G20可持续金融工作组将在今年10月左右推出这个转型金融框架。框架主要包括五大要素,包括如何界定转型活动、如何披露转型活动、建立支持转型的金融工具箱、建立激励机制、保证转型的公正性。

  四是G20可持续金融路线图提出可持续金融未来要覆盖生物多样性相关的内容,包括界定标准、披露要求和风险分析等领域。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处长丁辉表示,“十四五”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时期,生态环境部将充分发挥全国构建统一大市场的制度优势,积极通过政策协同和金融创新,加快推进气候投融资工作,为实现“双碳”目标和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做出积极贡献。目前气候投融资试点已基本完成了评审工作,即将全面启动运行。丁辉强调,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有一项十分关键的决定性因素需要引起高度重视,那就是“资金”,或者说“投融资”问题。根据国内有机构测算,中国2021年至2030年间实现碳达峰的资金需求约为 14万亿元至22 万亿元,而从2030年碳达峰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资金需求则在百万亿元级别。

  “因此,我们要大力引导金融部门和工商业对‘双碳’目标做出系统性响应,通过市场机制,特别是碳价传导机制,促进更多资金投向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丁辉说。

  他表示,在推动气候投融资过程中,一些地方仍存在盲目上马“两高”项目和“一刀切”的问题苗头,还有一些地方仍然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地方保护主义,优惠政策向本土企业倾斜。此外,标准不统一也是制约气候投融资、绿色金融、转型金融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现有的金融体系下,对气候投融资项目的界定还不够统一和规范,碳相关的信息披露要求还不够明确等。

  一是要有明确的市场界定和统一的支持项目清单,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市场基础制度规则。气候投融资应紧紧瞄定“双碳”目标,严格科学界定气候投融资的支持范围和准入门槛,明确符合低碳转型特征的活动分类及其技术指标,对明显的落后产能和“两高”项目要守住底线。

  二是要打造产融对接平台和完善信息共享机制,推进气候投融资市场设施的高标准联通。推动气候投融资发展的关键在于不断增强市场透明度,让金融机构和投资者充分掌握市场信息和准确研判市场趋势,有效降低市场交易成本,从而抓住“双碳”目标所带来的商业机遇和政策红利。为此,我们正积极探索建立国家和地方的气候投融资项目库,选择具有技术创新性、商业可行性、气候效益显著的项目入库,建立高效的产融对接平台,通过信息公开和标杆项目示范推动和引导地方落实碳达峰行动。下一步,将会同相关部委,推动国家气候投融资项目库将与资本市场、金融机构、中介机构和科研院所紧密合作,打造促进气候投融资的综合服务体系。

  三是通过政策协同和金融创新,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打造统一的气候投融资要素和资源市场。实现“双碳”目标和控制碳排放是“全国一盘棋”,是各地区和各行业的共同责任。同时,要加强气候投融资与国内外股权市场、证券市场和金融机构的合作衔接,鼓励气候信贷、气候债券、气候保险、气候基金等金融创新,引导资本市场以“双碳”目标为导向,优化资源配置和服务实体经济。

  四是要建立科学统一的气候效益和碳排放的计量核算标准和信息披露制度,推进气候投融资商品和服务市场高水平统一。要制订统一规范的碳足迹标准,支持金融机构和企业开展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核算和管理,有效防范气候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目前,我们正在探索制订统一的气候信息披露标准,鼓励和支持重点地区、行业和企业公开承诺具有雄心的“双碳”目标,制定和实施切实可行的低碳战略,定期公布气候投融资活动和碳排放水平,使信息披露成为高质量低碳发展的有效监督手段和倒逼机制。

  五是要加强目标引领和政府引导,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和治理能力,推动气候投融资市场监管公平统一。生态环境部将为各地区和各行业开展气候投融资工作提供有力的政策引导和技术支持,创造有利的政策环境和工作条件。同时,生态环境部正与相关部门紧密合作,加强对气候投融资工作的指导和监管,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我们还开展了相关研究,探索运用区块链、大数据等高科技手段提升对气候投融资和碳排放权交易的管理能力,推动气候投融资工作的健康有序发展。

  六是要坚持市场主导,破除地方保护和区域壁垒,不断优化气候投融资的营商环境。推动气候投融资工作需要破除阻碍资本自由流动的各种限制,打破各种形式的地方保护主义,有效吸引和撬动社会资本和国际资金进入气候领域。去年年底,生态环境部等九个部门共同发布了《关于开展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试点地方通过政策协同和机制创新,有效识别阻碍气候投融资发展的关键问题和市场障碍,推动形成地方政策与实现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间的系统性响应,通过出台地方性配套激励措施,引导各类投资和社会资本精准配置气候投融资标的。目前气候投融资试点已基本完成了评审工作,即将全面启动运行。

  随后,布朗大学经济学教授Stelios Michalopoulos 分别从技术变迁和人的应变两方面阐述了经济学家对气候变化的理解。

  他表示,从技术变迁方面来看,经济学家们持有两种相反的观点。其中一种是技术悲观主义,认为大多数基于信息通信技术的创新果实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已经产生,此后的改变只能说是渐进的,并不具有颠覆性。另一种是技术乐观主义,认为实际上技术创新并没有放缓,因此生产率增速放缓应归结于社会机构瓶颈或其他政策制度的障碍,是从“前沿”转向“应用”的阶段性阵痛。

  从人的应对方面来看,可分为两种假设。一种为气候变化后人们不会迁离,将直面其带来的后果;第二种假设是,为应对气候变化,人们选择自由迁移别处。Desmet和他的合作者在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 Macroeconomics上发表的论文以一个模型推演了这两种不同的假设,结果表示,允许人口流动将会大幅减少气候变化带来的冲击。

  Stelios Michalopoulos 先生认为,在未来几十年甚至几个世纪内,气候变化将会一直在多方面影响着我们,除在经济上考虑相应对策之外,关注并减少气候变化带给人的消极心理也十分重要。

  最后,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发表主旨演讲。鲁政委表示,落实“双碳”目标,加快建设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是重中之重,需要完善支持新能源发展的相关政策体系。电力体制改革因可再生能源的替代而成为接下来迫在眉睫的事项,要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他认为,碳中和的途径有“五化”:资源节约化、用能电气化、电力绿色化、电网柔性化以及经济循环化。

  目前来看,我国88%温室气体排放来自于能源,其中电力约占41%。根据预测,我国可再生能源电力比重到2030年将占到40%左右,超过3万亿千瓦时。“碳中和主战场是能源绿色化,眼下最重要的就是电力绿色化。”鲁政委说。

  鲁政委表示,目前绿电交易存在部分交叉重叠的问题需要厘清。同时,要解决各类电网技术问题,要让各类市场主体自觉提供储能。

  主旨演讲结束后,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院院长马文杰教授以“中外ESG评级差异与气候投融资指数构建”为主题进行了演讲。马院长表示,要保证气候投融资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做到商业价值与社会责任的统一。为此,需要构建一个激励相容的市场化的激励机制,使得具有较高ESG表现的企业能够有较高的投资收益及较低的融资成本。在这当中,信息不对称是一个关键的制约因素。对企业的ESG进行合理的评价是缓解信息不对称的重要途径。但是,国内外关于ESG的评价体系及评价机构非常多,评价结果差异较大。中外ESG评价标准的不一致导致的评价结果的差异,给国际投资者对中国企业的ESG投资决策带来了困惑,不利于中国企业的ESG投资国际化。

  随后,马院长发布了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院(SIIFC)编制的新一期的“SIIFC城市气候投融资ESG指数”。该指数从政策制定、执行情况、治理效果三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目的是客观评价地方政府在应对和适应气候变化方面的行为及表现,引导其为实现“30碳达峰、60碳中和”目标做出积极贡献。

  随后进入高端圆桌论坛环节,由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院荣誉院长赵晓菊主持。前亚洲开发银行(亚行)气候变化首席专家吕学都,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王遥,气候债券倡议组织(CBI)中国区总经理谢文泓,上海交通大学中英国际低碳学院院长、讲席教授赵长颖,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副总经理李瑾,浦发硅谷银行创新金融总监、苏州分行行长陈皓月分别发表精彩观点,并与参会嘉宾及媒体记者展开互动讨论。

  前亚洲开发银行(亚行)气候变化首席专家吕学都表示,首先,亚行在2012年便和世界银行及所有多边发展金融机构一起制定了气候投融资共同原则,并将其纳入运营体系,每年向国际社会发布报告。其次,在推进气候投融资方面,亚行制定了长期战略目标,并用目标来引领整个机构的运行。第三,亚行确立了到2030年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将其作为七大优先支柱之一,并另外编制了气候变化的执行框架,用这些纲领性文件指导亚行内部的运行。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王遥表示,体制机制建设是金融支持经济绿色转型的重要内容。从中央层面来说,自从双碳目标提出后,与支持实现双碳目标的激励机制变得更加直接和精准。如人民银行去年提出了碳减排工具,让投向绿色的市场主体更加具有目标性、积极性、资金使用精准性。另外,激励机制的范围也有所拓展,从早期聚焦绿色产业领域的金融支持拓展为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对高碳行业绿色转型注入了新的活力。从地方层面来讲,绿色信用风险补偿机制、绿色产业企业的相关上市的激励等等的激励条款都已推出,做出了很大贡献。王遥认为,我国在完善体制机制建设上还有很大空间,如可以在商业银行法、证券法、金融法等法律中加入气候法,提升组织机构的治理体系、推进政策协同等,此外还应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覆盖力度。

  气候债券倡议组织(CBI)中国区总经理谢文泓表示,目前全球正处在低碳转型的关键期和窗口期,时间非常宝贵。极端天气和对未来气候的不乐观预测说明需要尽快改变现在依赖化石能源的经济模式。因此,在支持发展新能源、低碳建筑低碳领域产业的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化石燃料发电行业的根本性转型。为此,一是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如把资本从高碳领域转到可持续绿色领域;二是需要定义统一的框架和评判标准,以方便各领域企业投资的进行。

  上海交通大学中英国际低碳学院院长赵长颖表示,双碳战略涉及了经济社会各个层面,其根本是能源的深度变革与转型。我国的2060转型目标是将化石能源降到20%以下,非化石能源上升到80%以上,这需要三条基本路径。第一,化石能源的节能降碳技术。第二,以新能源加储能代替化石能源。第三,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目前为了这三条转型路径的实施,国家已经出台了1+N的政策体系。但未来在推动化石能源节能降碳以及第三条新型电力系统构建这些方面,还是需要国家的大力推动。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副总经理李瑾在会上表示,在去年九个部门发布关于开展气候投融资工作通知以后,上海市以浦东新区作为主体,参与了气候投融资试点的申报工作,并按照要求完成了试点工作方案和试点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征求了几十个相关部门的意见。方案从目标、实施路径、部门分工,路线图等方面对于气候投融资相关工作进行的全方面的编制。

  据介绍,去年7月16日启动的全国碳市场,目前已成为全球覆盖规模最大的碳市场。同时,上海各要素市场正在开展跨领域的合作,各机构也在积极开发围绕碳质押、碳保险、碳指数、碳债券、碳基金、碳信托等等系列产品。

  第一,建议建立跨部门的工作机制。因为气候投融资工作是非常庞大的体系性工作。气候和投融资密不可分,之前可能是独立的两个体系,但现在需要去做紧密地结合,这就需要能源、产业、气候等相关部门和金融主管部门密切配合,加强合作,共同探索相关标准,包括企业碳核算,信息披露机制等,进一步推动气候投融资和绿色金融更好的融合。

  第二,建议在评价标准、评价体系建设方面,国家可允许地方先行试点,加快探索和实践,尽快形成国家统一标准。比如气候友好型企业,可在地方试点层面进行探索,在气候投融资效益的量化和评价等方面,为未来国家建立统一标准提供建议和意见。

  第三,建议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要求下,进一步完善全国碳市场。包括完善碳市场各项制度体系,进一步发挥交易平台职能,增强市场参与主体的交易管理能力,创新更多碳金融服务、业务和产品,引导碳价更好地为未来开展气候投融资发展作用。

  第四,建议动员金融机构参与,设立约束和激励机制,破解金融机构参与的障碍,在市场能力建设、完善市场认识等方面尤其需要加强。更多金融机构应该认识到,气候投融资是大势所趋,应及时开展相关行动,包括创新产品、建立有差别的投融资机制等。

  第五,建议国际化和国内资本更好结合,发挥国际资本优势,建议上海发挥自贸试验区建设的先行优势,引导国内外资金投向气候变化领域,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向气候投融资领域。

  浦发硅谷银行创新金融总监、苏州分行行长陈皓月认为,浦发硅谷银行对于气候投融资是银行业率先关注者之一。硅谷银行和浦发硅谷银行作为全球科技生态发展的推动者,在2021年底联合发布了气候科技未来的报告。这一报告旨在展望国内外市场气候方面可持续发展的科技与资本支持。她表示,碳中和的过程是挑战又是机遇,是经济社会的大转型、大变革,技术为王将会充分体现。今后浦发硅谷银行将继续关注气候科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助力科创经济的发展。

  会议下午场设业界专场、英文学术专场A、英文学术专场B、中文学术专场(一)、中文学术专场(二)五个平行分会场。

  业界专场上半场由上海银保监局二级巡视员马强先生主持。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长三角金融研究院院长张兴荣先生围绕“发挥金融纽带作用 助力实现双碳目标”主题,宝武清洁能源公司董事、总裁、党委魏炜先生围绕“立足行业绿色能源场景,金融助推新能源新基建”主题,江苏银行绿色金融部(总行一级部)副总经理兼公司业务部副总经理董善宁先生官围绕“浅谈绿色金融创新的真伪”主题,上海农商银行风险部副总经理王粟旸先生围绕“绿色金融风险管理的实践与探索”主题,中金公司研究部分析师、副总经理周萧潇女士围绕“欧洲能源转型战略调整将如何影响ESG投资?”主题,妙盈科技联合创始人兼CEO涂鉴彧先生围绕“科技赋能企业实现碳中和”主题,分别带来精彩发言,并进行交流讨论;下半场由上海金融业联合会常务副秘书长、交通银行机构部副总经理帅师先生主持,申能集团财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献华女士围绕“财务公司绿色金融价值创造实践”主题,安杰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陈贵先生围绕“中国绿色金融:路径、标准及政策建议”主题,申能碳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刘弦先生围绕“申能碳科技在碳金融领域的一些实践与探索”主题,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有限公司研究院高级专员林辉先生围绕“金融创新助力能源转型的思考与建议”主题,上海东庚化工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上海新材料协会副会长唐曦先生围绕“东庚公司低碳技术解决方案”主题分别带来精彩发言,并进行交流讨论。

  中文学术专场(一)上半场主题为“信息披露”,由中国社科院财经院副研究员、《财贸经济》编辑部主任王振霞女士主持,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杨会同学、广东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黄子聪同学、南开大学金融学院王道平副教授分别宣讲了论文,王道平副教授与东华大学管理学院唐松莲教授、上海财经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财经研究所计小青副教授分别对宣讲论文进行点评;下半场主题为“企业绿色创新”,由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院副院长谈儒勇副教授主持。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张金康博士、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王云客同学、暨南大学管理学院李源同学、重庆工商大学会计学院马富祺同学分别宣讲了论文,李源博士、张金康博士与谈儒勇副教授、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院研究员秦焕梅老师分别对宣讲论文进行点评。

  中文学术专场(二)由上海财经大学学术期刊编辑部副编审王西民女士主持,哈尔滨工程大学张修凡博士、湘潭大学商学院李珊博士、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吴品墨同学、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赵晓阳博士分别宣讲了论文,张修凡博士、李珊博士与复旦大学经济学院赵思琦博士、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金成博士分别对宣讲论文进行点评。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院研讨会”是由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院(SIIFC)发起召开的年度品牌研讨会,自2013年起至今已是第十届。自2017年以来,研究院每年五月末的年度品牌会议围绕绿色金融和气候投融资领域举办,旨在汇聚国内外专家学者,就绿色金融、气候投融资等相关的重大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本次会议邀请了众多享誉国内外学界、业界的资深专家,搭建起了气候投融资理论研究及实践经验交流分享平台,共同为气候投融资助力“30碳达峰、60碳中和”目标实现献计献策。

本站 当地时间4日,英国议会下院就政府在10月31日提出的第二次全国性封锁限制措施议案进行投票,最终以516票赞成、38票反对的结果,毫无悬念地通过该议案。 首相约翰逊随后在议会表示,第二轮全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评论留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