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削藩,为何汉武帝刘彻成功了,而明建文帝朱允炆却失败了?

  • 2021-06-08
  • John Dowson

在三国这段历史上,有三场战争是不可能被人们忽略的,因为它们改变了国家的局势,而刘备参与了其中的两次,一次让他获得了足够的资本,另外一次却让他的蜀汉政权陷入了危机之中,可以说如果没有亜里沙 arisa

同是削藩,为何汉武帝刘彻成功了,而明建文帝朱允炆却失败了?亜里沙 arisa

同是削藩,为何汉武帝刘彻成功了,而明建文帝朱允炆却失败了?

众所周知,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刘彻。他在削藩时用的这一招,叫“推恩令”。是主父偃向汉武帝献策的。所谓推恩令,就是要求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自己的子弟。本来这些藩王跟皇帝一样,都是嫡长子继承制。其他的儿子是没有继承权的。推恩令一下,藩王所有的儿子都有了平等的继承权。汉武帝的这一招让藩王们没有办法提出反对意见。皇帝下推恩令,自然是要削弱藩王们的势力,他们也心知肚明。但是哪个藩王都不是只有一个儿子的,即便这一代是,下一代也未必就是。而且他们的那些不是长子的,庶出的儿子们也乐于接受推恩令使自己获得了部分的权力。于是藩王被夹在了皇帝和自己那些非嫡长子的儿子们之间,进退不得。只能选择接受。时间一长,藩王们的封国越分越小,诸侯势力大为削弱,从此“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十余里”,即使诸侯王胆敢倚仗自己拥兵自重进行叛乱,中央也能很快平叛。而且那些非嫡长子继承的只能封侯,被纳入到了中央-地方郡县的管理体系当中。武帝以后,王国辖地不超过数县,其地位相当于郡。这样,诸藩王强大难制的问题,就彻底被解决了。

明朝“二世”皇帝乃是朱元璋的孙子朱允炆,属于隔代传位,朱允炆上位后不久,就大刀阔斧地开始削藩,将屠刀砍向自己的亲叔叔们。而且朱允炆的削藩显得十分着急,手段还挺“狠”,逼死了一个叔叔。其后的结果,大家也知道了,燕王朱棣以800亲兵举兵靖难,清君侧成功上位,而我们的明二世建文帝朱允炆却从此下落不明,留下了一个无头悬案,那么,为何朱允炆会在自己刚上位不久,羽翼未丰之际就急不可耐地要削藩?而且以绝对的优势,却最终失败,让燕王得到可乘之机成功上位呢?

第一、纸上谈兵

首先,我们不得不从建文帝的家世教育说起,朱允炆之父是朱元璋的嫡长子朱标,而朱标本人从小就接触儒家经典,性格仁慈宽厚,可惜天妒英才早早在朱允炆还十四岁时就因抑郁而逝世,虽说朱标死的早,但是还是对朱允炆的启蒙教育有所影响的,朱允炆也是自幼聪颖,熟读儒家典籍,被人称为有乃父之风,也是从小在朱元璋身边接受最正统的儒家教育成长,是一位很有书生气的温文尔雅的皇太孙,而且其本人非常认同儒家学说,说得不好听些其实就是有些书呆子气,没有啥治国经验,却有一腔理想化的政治报负。

第二、文人治国

朱允炆的性格对他的政治意向的影响在朱元璋还在世的时候就有所表现,比如他认为大明朝只有靠儒家文化,所以比较重视南京等地江南士绅阶层参与国家统治,他认为国家只有靠儒生文人来治理才能长治久安,所以和朱元璋的政治意向相左,这不能说不对,比如朱元璋的分封制度对于封建专制朝廷来说肯定是不利的,只是如果江山社稷只靠一些如黄子澄,齐泰,方孝孺这些五体不勤只知做文章,习周礼,一味奉古尊古的老书呆子,而不是一些务实知经世之道的能臣的话,那对大明朝来说真的不是好事。

第三、用人不当,导致失败

可以说朱允炆虽有远大抱负,但是治国经验能力还不足,用人识人也不行,这点在之后的与燕王朱棣的战争中就有体现,比如由于建文政治意向比较趋向于儒生文人,而不重视信任武将。在临战的时候派出了他比较信任的国舅爷李景隆,可惜国舅爷李景隆在战争中的表现可谓一言难尽。这与此时的燕王朱棣相比可谓相距甚远,燕王自幼熟读兵书,跟随其父朱元璋东征西讨,熟识用兵之道,而且麾下忠实又能力出众的下属众多,在用兵和用人上,亲近武将的朱棣和亲近文人的朱允炆相比,从这方面看可以说朱棣有着不小的优势。其结果也在之后的靖难之役中完全显现出来了。

朱允炆削藩手段太过小儿科,有失智慧,造成其他藩王已经人人自危,所以我认为这种削藩能成功才怪!

亘古世界 http://www.webgnss.com/jiajuzhuangxiu/jiajuzixun/9433.html

亜里沙 arisa 热天,儿子迷上了吃它,越热吃越香,酥脆嫩滑,做一盘,嫌不够吃。芒种节气后,天越热越闷热了,热天晚饭后总喜欢一家人出门散散步,既能助消化,还能吹吹晚风,凉快又惬意。最近晚上出门格外热闹,尤其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评论留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