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看完大众点评发展的前世今生

  • 2022-12-01
  • John Dowson

  2003年,当时张涛刚从海外回国,热爱美食的他发现整个上海的餐厅信息在互联网上非常缺乏,自己找不到好的餐厅,同时也feel到了这个市场需求的存在。

  当时的互联网正兴起一些UGC的模式,比如维基百科和亚马逊的书评,内容都是由消费者产生,内容数据多了不仅搜索方便,也能提高推荐的公信力。

  他考虑是否可以做一个针对餐厅的用户UGC评价的平台,想清楚后自学网站做了第一版的大众点评网。

  然后往里面填充餐厅信息,在当时没有太多餐厅的公开信息,于是天天泡在图书馆里找媒体刊登过的上海餐厅收集起来录到大众点评网,上线多家餐厅的信息。

  然后去当时比较火的论坛发帖拉新用户,同时在论坛观察普通的用户对于日常生活信息的需求,用户通过评价就能做出选择,而不再需要去讨论什么,验证了张涛对用户UGC评价的判断是正确的。

  渐渐的,在论坛的吃货们寻找生活信息的需求从论坛获取转移到了大众点评就能直接获取,也就有了大众点评的第一批忠实粉丝和意见领袖。

  为了鼓励吃货们能继续支持大众点评,张涛还自己设计了包含所有商家信息的礼品寄给点评过20个商家以上的吃货,后来大众点评陆续推出了“个人榜单”和“徽章”,增强忠实用户的荣誉感。

  后面的城市扩张,每到一个城市,都派几个人过去呆两三天,把能找到的餐厅资料都录到当地城市,然后在当地推广吸引用户上来,前期始至终都围绕美食这个品类去深耕。

  一年半的时间,大众点评就扩大到了二三十个城市,在不断扩张的城市和餐厅数量和用户评价内容的同时,整体用户也进入了自然的增长期。

  当然,很重要的一点是,时代的不同,当时这种每个城市都要深耕的模式相对很重,大公司也很难去跟进,但如果放在现在很多巨头都有成熟的全国网点布局的情况下,估计就没那么容易快速增长了。

  2004年6月口碑网在杭州创立,比大众点评晚了一年多,其业务模式和大众点评非常相似。2006年10月,口碑网获得阿里巴巴投资,成为了大众点评最大的竞争对手。

  在获得阿里巴巴投资后,口碑网展开了一系列针对大众点评的活动,在吸引大众点评用户转投口碑网的同时,还将大众点评网的用户评论照搬至自己网站。

  虽然从公司体量上来说大众点评不如有阿里巴巴支持的口碑网,但是大众点评的用户质量很高,用户粘性强于口碑网,用户的支持帮助大众点评抵挡住了口碑网的竞争。

  口碑网是大众点评前7年遇到的最强竞争对手,可以说在2008年之后,大众点评在商户查找和点评领域就没有再遇到过真正的挑战者,虽然爱帮网、饭桶网等也都涉足到类似业务,但对大众点评并没有多大的威胁。

  2010年开始的“千团大战”,到2011年底美团、拉手、窝窝团等团购网站都进入了上百个城市,而大众点评进入的城市不足30个,慢公司的保守风格让大众点评错过了很多机会。

  不过在2012年下半年到2013年,随着拉手和窝窝团纷纷出现问题,团购网站纷纷倒闭,大众点评依靠强大的用户根基,在团购市场份额上直接就跃居至第二位,仅落后于美团。

  初期,大众点评网通过UGC内容的积累,获得了上海地区大量餐馆信息和点评资源,把用户点评集结成《餐馆指南》一书,当年销量超过10万本,每本售价19.8元,盈利5元。

  此外,大众点评将《餐馆指南》作为市场开拓工具。当进入一个新的市场用户少,点评数不多,内容达不到出书要求。于是,大众点评在新市场设好当地网站,之后承诺当地用户:只要写5个点评,3个月后就可免费获得一本当地《餐馆指南》。

  当时一本书印刷成本只有2-3元,但中国人对书有特殊感情。大众点评3个月就积累了不少本地点评内容,新市场核心用户群也渐渐培育了起来。而餐饮老板对互联网并没有很强的概念,但看到当地《餐馆指南》上有自己餐馆的排名和信息,餐饮老板感觉比较靠谱,也更加愿意与大众点评合作。

  借助《餐馆指南》,大众点评打开了北京、广州、深圳、南京与杭州等市场,但随着用户阅读习惯的变化以及纸质书籍印刷成本的增加,大众点评最终没能把出书作为一种商业模式。

  2005年5月,大众点评推出了实体会员卡,在用户50万的时候,上海就有了15万的会员卡用户,为大众点评带来了数百万元的收入。但一年后发现,实体会员卡是个失败的产品,在发出去的几千万张会员卡中,经常使用的只有几十万张,只有1%的使用率。

  实体会员卡的积分系统在当时很难改变用户使用习惯,用户不是忘记了就是觉得太麻烦,还不如直接打个折,对商家而言,积分系统会增加他们很多理解成本,跟收银系统的衔接有很多不方便。整体而言,就是用户和商家双方都用得不方便。

  核心原因在于,当时是PC时代,用户和商家都没办法像今天这么容易同步信息,用户查询和使用大众点评网是在电脑上,而会员卡却要跟线下商家对接和使用。

  在经历会员卡的失败后,大众点评发现要想把大量用户和大量商家连接起来,最简单的做法就是把这些商家的优惠信息直接告诉用户,而用电子优惠券就可以实现。

  对于商家来说,打折促销是经常的事,以往为了让打卡促销的信息让更多人知道,还要耗费人力物力去制作宣传单沿街发放,而电子优惠券的出现就解决了他们这个问题。

  电子优惠券的模式简单粗暴,正是因为简单,让商家的理解成本很低,模式也得以快速让市场接受并使用。

  电子优惠券开始是免费送给商家使用,看到带来的引流效果后不少商家开始选择付费使用。此后点评又推出了推广业务(关键词推广+品牌广告),和电子优惠券一起打包出售给商家。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大众点评曾经失败过的会员卡又迎来的第二个春天。商家在手机端有了自己的管理后台,每个用户都能实时跟商家店铺数据对接,逐步成为了一套完整的用户行为及消费记录的体系。

  后面基于海量的用户消费数据,为商家提供更精准的营销工具,降低商家的营销成本,从线上到线下,从查看到购买及评价,最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O2O闭环。

  初期,大众点评坚持住了UGC的本质,创建一个公平、中立的点评环境,让用户找餐厅时得到一个相对客观的参考,帮助用户做决策。

  对商家而言,星级评价的结果就是实实在在带来消费者的到店,持续增加的到店量又会持续增加评价,让商家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

  现在而言,大众点评已经是一个庞大的数据平台,6亿用户,几千万级别的商家数,几亿条的用户评价。

  2017年3月,大众点评发布了必吃榜,上榜餐厅基于大众点评多年积累的大数据:6亿用户、2亿余条真实用户评价、采用数据模型评选而出,不设专家评委,不掺杂任何商家意志。

  2018年必吃榜总体流量上涨503%,2018年上榜商户日均到店签到数同比增加74%,浏览曝光量同比增加681%。预计2019年必吃榜的总体流量增长也将达到200%以上。

  用户流量的增长直接带动了用户对于上榜商户的认知、到店、消费和转化,同时,一家餐厅上榜后还会带动所在品牌的所有分店流量增长。

  2019年大众点评结合平台优势连续推出必逛榜、必住榜、必玩榜,形成覆盖吃逛玩住四大领域的“必系列”榜单体系。

  主要原因在于美团与点评都有明确的分工和使命,美团侧重交易做的是到家,点评侧重UCG社区做的是到店,两者是资源共享业务互补的关系。

  大众点评的数据是一道护城河,是竞争对手难以超越的,随着这些年用户消费由促销转向口碑营销,大众点评的点评数据还有着更大的价值。

  那大众点评没有缺点了吗,其实很多,比如最根基的用户评价正逐渐缺失公信力的问题、陈旧无用的点评数据太多的问题、内容创新力不足的问题……等等,只是本文就不展开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评论留言

发表评论